9月10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邵長偉研究員團隊在魚類基因組演化及輻射進化領域取得重要突破,研究成果以“Patterns and processes of genomic evolution inferred from the ten smallest vertebrate genomes”為題,發表在國際著名綜合性期刊《Advanced Science》。該研究通過系統解析東方鲀屬(Takifugu)基因組結構與譜系特征,揭示了最小脊椎動物基因組形成、演化及適應性創新的耦合規律,為理解物種爆發式成種的遺傳機制提供了新視角,同時也為生物合成育種“底盤魚”的構建提供了基礎框架。

研究概覽
物種形成機制是進化生物學的核心問題,但其遺傳基礎長期存在爭議,因為基因組分化格局常受重組率異質性、背景選擇和持續基因交流等因素干擾,從而掩蓋真正驅動分化的遺傳位點。解決這一難題需要在基因組解析難度低且能代表快速分化過程的體系中開展研究。東方鲀屬因其基因組高度緊湊(約為人類基因組的1/10,為迄今報道的最小脊椎動物基因組),不僅降低了精細解析的復雜性,還在不足500萬年內輻射出約25個物種,并演化出膨脹防御和毒素抗性等獨特表型,因此成為探討基因組結構與快速分化關系的理想模型。然而,以往研究多集中于單個物種,且依賴線粒體片段或低覆蓋度基因組,導致系統發育信號不一致,難以在屬水平解析形態分化的遺傳基礎。
為突破這些局限,本研究整合10種東方鲀染色體級基因組、表觀基因組、群體重測序及轉錄組數據,構建了迄今最穩健的系統發育框架,揭示其網狀進化模式,并表明轉座元件收縮塑造了基因組小型化,而染色體倒位與色素基因的正選擇共同驅動爆發式物種形成,從而為理解基因組演化與表型創新的耦合提供了新范式。
研究團隊通過74種脊椎動物比較基因組學分析發現,河鲀基因組內含子長度為脊椎動物中最短,而外顯子長度與其他物種無顯著差異。進一步分析顯示,河鲀基因組的保守元件數量與其他魚類相當,但轉座元件顯著收縮。對轉座元件相關功能域的統計表明,河鲀中轉座元件相關酶的結構域數量顯著少于其他物種,提示轉座元件關鍵酶的收縮是河鲀基因組小型化的主要驅動因素。這一基礎發現揭示了基因組小型化如何為后續快速演化提供結構約束,為理解河鲀輻射進化的遺傳背景奠定了基礎。

河鲀基因組小型化的遺傳基礎
在明確基因組小型化機制的基礎上,研究進一步探討了東方鲀屬的整體演化動態。通過單拷貝基因、非編碼保守元件及極端保守元件等多種分子證據,構建了東方鲀屬的系統發育框架,證實其演化關系呈現典型的網狀結構,而非傳統二分式樹形拓撲。群體遺傳學分析進一步揭示,9種東方鲀群體的遺傳背景僅聚為6個離散譜系,除暗紋東方鲀與紅鰭東方鲀外,其余姊妹支遺傳分化極小。綜合群體遺傳中FST、π、Dxy及RND等參數分析表明,橫紋東方鲀與星點東方鲀的分化過程受基因滲入主導,廣泛的基因流導致系統發育信號混雜;而其余姊妹支表現出顯著的連鎖選擇信號,適應性位點的持續清掃推動了形態分化。Tajima’s D等指標在分化區域與其他基因組背景區域的顯著差異,進一步支持這些區域經歷了長期正選擇。這表明東方鲀屬的輻射演化是由“基因滲入-連鎖選擇”動態平衡驅動的網狀過程,該遞進分析不僅連接了基因組結構與演化歷史的橋梁,還為揭示具體表型分化機制提供了演化框架。

東方鲀屬復雜的網狀演化歷史與進化驅動力
基于網狀演化歷史的動態框架,研究深入剖析了驅動河鲀物種分化的具體分子機制,特別是體色作為適應性輻射中的關鍵表型。體色常作為物種識別信號,直接驅動生殖隔離。在此背景下,研究發現,暗紋東方鲀基因組分化區域內的色素通路基因pax3和tyr受到強烈正選擇,pax3的物種特異結合位點顯著影響mitf轉錄活性,從而通過mitf調控tyr等黑色素合成關鍵酶的表達,進而調控黑色素在皮膚中的空間分布。結構變異分析顯示,暗紋東方鲀與紅鰭東方鲀2號染色體上存在一處745kb倒位變異,該倒位重組染色質三維構象,破壞色素分布基因gna11b鄰近的增強子—啟動子互作,導致gna11b表達上調,促進黑素細胞增殖及色素覆蓋度提升。此外,星點東方鲀的類胡蘿卜素代謝基因bco2及黃鰭東方鲀的受體酪氨酸激酶基因erb-b3呈現物種特異正選擇,提示膚色斑紋多樣化由多基因平行趨異驅動。點突變與結構變異協同重塑色素沉著網絡,構成河鲀表型快速演化的分子基礎,這一發現將基因組基礎、演化過程與表型創新有機整合,凸顯了多層次機制在物種形成中的協同作用。

東方鲀屬河鲀皮膚顏色多樣化的遺傳基礎
本研究通過構建河鲀屬系統發育框架,揭示了轉座元件關鍵酶收縮是最小脊椎動物基因組形成與演化的遺傳基礎,闡明了種間雜交、連鎖選擇、結構變異以及表型演化協同驅動河鲀屬物種分化與形成的遺傳機制,為理解基因組演化、物種形成及遺傳多樣性維持提供了理論依據。同時,基于最小脊椎動物基因組,為構建非冗余且復合多元經濟性狀相關基因的生物合成育種“底盤魚”提供了基礎框架。
黃海所劉凱強、王倩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黃海所邵長偉研究員、香港城市大學張繼林教授、維爾茨堡大學Manfred Schartl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本研究獲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山東省泰山學者特聘專家、國家基金及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創新團隊等項目資助。